社交焦慮
社交焦慮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中譯]良稹
Social Anxiety
by Ven. Ṭhānissaro Bhikkhu (Geoffrey DeGraff)
原文版權所有 © 2006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 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在阿姜李的最後一次說法中,他把生命比作駕一艘小船跨越大海。海上的困難是,沒有淡水。對我們多數人來說,禪修就像是停靠港口,找到一些淡水,存到船上。然後我們到海上去,發現水用光了,於是又得回到港口。結果是,我們走不遠。如果不仔細,海風會把我們吹離海岸,那時我們會發現,一點水都沒有了。
換句話說,禪定時,我們找到一種良好的安適感,一種內在的清新感。這就好比把淡水儲存起來。不過,接著,我們卻把那個水拿出來,從眼、耳,等等地方,倒了出去,灑得四處都是。因此我們必須回來,再修一點禪定,再得到一點水——就這樣來來回回。我們從來不能夠真正儲存起足夠的水去跨越大海。因此,我們必須學會的重要一課就是,如何不把那個水倒出去。這裏的意思是,學會維持定住在身內、氣中,即便你去外面接觸其他人。這對任何一位禪修者來說,都是必須關注的一件大事。
阿姜李的開示中還有一段,把禪定比作令心合一,之後把它變成零。如果你有零時,可以拿來作兩件事。你可以把它們放到數字的前面,那樣,它們就毫無意義了,它們不入數,它們不作數。或者,你可以把它們放到其他數字之後,那樣,1就變成10,然後100、1000、10000。把零加到後面,你的事就多了,不過如果加在前面,不管有多少零,它們不添加任何東西,不給心添加任何負擔。
心也同樣如此: 你把它變成零,然後把零放在前面。然後,等到你接觸其他人的時候,他們說什麼就不作數了。有意思的事,阿姜李專門把其他人說什麼,當成檢驗心是否真正平靜 [的標準] 。法句經中佛陀也講過類似的要點: “如果其他人對你說兇惡的話,你不共震,就像一面有裂縫的鑼那樣——這表明你已經真正得到了心的寧靜。” 這也許看起來奇怪,為什麼檢驗的標準是你如何對其他人的話作反應?
心對這個問題,是很敏感的。我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得知,我們的喜樂將有賴於他人如何對待我們。作為孩子,我們的周圍都是些力量比自己大得多的人,因此我們與周圍人們的關係中,總存在著一種畏懼感。我們對他人的情緒,對他們會做什麼,變得敏感起來。結果是,我們的重心放到了外面,因為我們畏懼他們,試圖在外面造起一堵牆來保護自己不受他們 [的威脅] 。
這個意思是,我們的心靈重心被挪到了身體之外。如果你上過武術課,就知道,如果你的重心在身體之外,就麻煩了。你就處在了弱劣的位置。
佛陀並沒有說,不要管別人,只顧自己就可以了。他說,對幸福這整件事的追求,存在一種不同的方式。換句話說,你去找一個幸福的源頭,它不從任何人那裏拿走任何東西,因此你不必懼怕其他人。當你不懼怕他們時,你會發現,你可以對他們更具同情。因此,發展和維持這個內在的定,並不是一件自私的事情。佛陀並不是在教你麻木不仁。他只是說,要把自己放到一個更有力量的位置,而且要相信,增強力量的方式不是試圖到外面去做改善人們的情緒等等所有其它我們自以為在接觸他人時可以對他們做的事。你就待在裏面。畢竟,你的幸福的來源就在內心。因為它不在從任何人那裏拿走任何東西,你就不需要怕他們。
特別是,當你可以做到使覺知充滿全身,當你可以做到使氣在全身通暢流動時: 這股平滑的能量流會建造起某種力場。聖典中的一個形象是,能做到把覺知填滿全身的禪修者,就像一扇實木大門。如果拿一團繩索朝門扔過去,不會在門上留下任何凹坑。被覺知所填滿,被平滑流動的氣能所充滿的心,就像這扇門那樣。它堅實牢固。它會抵制外來的影響。
不過,當你的覺知 沒有 像這樣填滿身體時,佛陀說,它就像一團濕潤的粘土,被人扔一塊石頭,那塊石頭就會在粘土上面造一個大坑。換句話說,你的處境比較弱,並且你直覺地自知處境弱。其他人可以侵入你的內在空間。於是你手忙腳亂,試圖建造起各種各樣的防禦工事。由於把這麼多能量放在了防禦上,而那些能量都在身體之外,這就打亂了你的平衡。以這種方式,你把禪定的那個水,禪定的那股清新感,很快用完了。
正如阿姜李所說,對付的技巧在於,船上有一個小小的蒸餾器,使得你可以把海水放到蒸餾器裏,把它變成淡水。
那樣一來,你隨便去哪裏,都會有淡水。換句話說,不管你去哪裏,你就在這裏: 定在身內,覺知填滿全身。你沒有離開身體,讓它失防,你沒有把所有能量用在外面那些虛假的防衛上。你是在身內製造起一種能量感,一種清新感,同時它也在保護你。這樣一來,你就可以周遊世界了,因為海水到處都是。如果你把握了這個技能,就可以把它變成淡水——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因此,你出定時,重要的一點是,要觀察: 這個心是怎麼動的? 它是怎麼從你的眼和耳流出去,到身體之外的空間的? 如果你逮住它,把它領回來,它會怎樣抱怨? 對試圖住於身內,將會有一種畏懼感,一種不確定感。一開始也許你會覺得防衛空虛。 不可聽信那些聲音 。當你還是一個懵昧小兒的時候,就是那些聲音控制了你的心。當時你只能那麼做,不過現在你有了更多的技能,更好的技能,更多的領悟。
要學會跟那些聲音講道理: “這裏是一個牢固的好地方,一個安全的好地方,一個安穩的居住地——就在身內,此處——你在從一個有力的位置出發行事。” 只要做那麼多,就是給自己饋贈了一件禮物,而且也給周圍的人們饋贈了一件禮物。他們也會感受到那個區別,它會使你跟他們的互動容易得多。
因此,要學會對這股住於身內的感覺有一定的信任。這個填滿身體的覺知,這個填滿身體的氣,能夠以多種方式保護你。它能夠為你提供任何時候你都需要的滋養和清新感。同時,它給禪修發展出一股衝力。如果你不斷地在製造自己需要的所有的水,當你的水綽綽有餘時,你就可以與周圍的人們分享。你對什麼是與他人互動的理解,將會改變——其中的畏懼將會小得多——並且,你對什麼清新感的理解,也將會越來越深,越來越強。
(根據2005年9月10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第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