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病痛與死亡
面對病痛與死亡
[中譯]良稹中譯版權所有©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譯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 滅苦手冊 ... 阿姜李-達摩達羅 撰
- 禪定在面對痛苦、疾病與死亡時的作用 ... 坦尼沙羅尊者撰
- 慈悲的教育 ... 坦尼沙羅尊者撰
- 巴利經典中的瞻病送終 ... 莉莉-德西爾瓦撰
- 臨終說法一則 ... 阿姜李-達摩達羅講述
- 《箭喻經》節譯 ... 增支部36.6
《箭喻經》節譯
薄伽梵說:『爲痛受所觸時,未受教的凡夫憂愁、悲傷、歎息、捶胸、昏亂。於是他感於身與心的雙重痛受。正如對一人射了一箭,之後立即再射一箭,使他感於雙箭之痛受; 同樣地,爲痛受所觸時,未受教的凡夫憂愁、悲傷、歎息、捶胸、昏亂。於是他感於身與心的雙重痛受。
『隨著他爲那痛受所觸,他抵制它。任何對那痛受的抵制性偏執都使他爲之偏執。被那痛受所觸,他(轉而)喜好感官之樂。爲什麽? 因爲未受教的凡夫除了感官之樂之外,不能夠明辨脫離痛受之道。隨著他喜好感官之樂,任何對樂受的貪愛性偏執都使他爲之偏執。他不能如實明辨那種感受的起源、消逝、誘惑、過患、脫離。隨著他不能明辨那種感受的起源、消逝、誘惑、過患、脫離,任何對那非樂非痛受的無明性偏執都使他爲之偏執。
『感於樂受時,他與它結合起來感受。感於痛受時,他與它結合起來感受。感於非痛非樂受時,他與它結合起來感受。這就稱爲未受教的凡夫與生、老、病、死的結合,與憂、哀、痛、悲、慘的結合。我告訴你們,他與苦結合了。
『爲痛受所觸時,聖者的受教弟子不憂愁、悲傷、歎息,不捶胸、昏亂。於是他感於身的單重痛受。正如對一人射了一箭,之後不再射一箭,使他只感於單箭之痛受; 同樣地,爲痛受所觸時,聖者的受教弟子不憂愁、悲傷、歎息,不捶胸、昏亂。於是他感於身而非心的單重痛受。
『隨著他爲那痛受所觸,他不抵制它。無任何對那痛受的抵制性偏執使他爲之偏執。被那痛受所觸,他不(轉而)喜好感官之樂。爲什麽? 因爲聖者的受教弟子能夠明辨感官之樂以外的脫離痛受之道。隨著他不喜好感官之樂,無任何對樂受的貪愛性偏執使他爲之偏執。他如實明辨那種感受的起源、消逝、誘惑、過患、脫離。隨著他明辨那種感受的起源、消逝、誘惑、過患、脫離,無任何對那非樂非痛受的無明性偏執使他爲之偏執。
『感於樂受時,他不與它結合起來感受。感於痛受時,他不與它結合起來感受。感於不痛不樂受時,他不與它結合起來感受。這就稱爲聖者的受教弟子不與生、老、病、死結合,不與憂、哀、痛、悲、慘結合。我告訴你們,他不與苦結合。
『聖者的受教弟子與未受教的凡夫之間,正是有這等不同、這等差異、這等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