佈施


佈施

[中譯]良稹

中譯版權所有© 200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譯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菩提尊者: 佈施導言

人們普遍把佈施的修習視爲一項最基本的人類美德、一類體現人性深度的素養、一種超越自我的能力。佛陀的教導中,也把修習佈施置於突出的地位,特別在作爲靈性成長的根基與種子方面。在巴利經文中,我們一次次讀到,佛陀的次第說法總是把“佈施說” (danakatha) 列於首位。凡對尚未尊他爲導師的聽衆說法時,佛陀必在起首強調佈施的價值; 只有在聽衆能夠欣賞這個美德之後,他才引介教導的其它部分,譬如戒德、業力、出離等等; 只有當這些原理在聽衆的內心起作用之後,他才解說惟由覺者們證得的智慧——四聖諦。

嚴格說來,佈施本身既非爲八聖道道支,也未被納入菩提道品 (bodhipakkhiya dhamma , 三十七分法)。之所以未列於上述諸要素之內,最主要的可能性在於,佈施的修習,就其本質而言,不能直接即刻引生洞見、證悟四諦。佈施在佛教的修習中起著另一種功能: 它非是作爲構成覺醒過程的因素之一出現於正道之巅峰,而是作爲根基與先行,默默支持著脫離雜染的整個修行努力。

然而,佈施雖不直接算作正道的道支,它於修行道進步的貢獻卻不可輕視或低估。其貢獻的突出之處體現於它在佛陀爲弟子所列的數類修持之中的地位。除了在次第說法中居首位之外,它還居三種基本福德 (punnakiriyavatthu)之首、四攝 (sangahavatthu, 四種利益他人的方式)之首、十波羅密 (paramis, 完美)之首,後者乃是一切求悟者必須培養的至高品德,對那些目標是成爲完美佛陀的菩薩道行者來說,十項波羅密必須具足培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佈施也可以等同於捨離 (caga)這個個人素養。該角度所揭示的佈施修持,非是把物品從自己轉給他人的外在之舉,而是捨離的內在心性,這種心性被佈施的外在行爲所強化,同時又反過來使更難行的自我奉獻成爲可能。捨離,連同信念、戒德、學問與智慧,是一位善士(sappurisa, 君子)的基本素質。作爲捨離的素養,佈施與佛陀聖道的整個進程密切相關。因爲聖道的目標是摧毀貪、嗔、癡,佈施的培養直接摧毀貪與嗔,同時使心柔韌,有助於滅癡。

——節譯自文集《佈施的修習》,菩提尊者編輯,佛教出版社1990年

https://www.accesstoinsight.org/lib/authors/various/wheel367.html#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