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
出離 Renunciation
nekkhamm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 良稹
|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
公平交換
逆著流行觀念
其時,尊者阿難與家主塔普薩往詣世尊薄伽梵,近前頂禮後,坐於一邊。坐下後,他對薄伽梵說:“這位家主塔普薩對我說:‘尊者阿難,我們是耽溺於感官之樂、欣喜於感官之樂、享受感官之樂、縱情感官之樂的家主。在我們這些耽溺於感官之樂、欣喜於感官之樂、享受感官之樂、縱情感官之樂的人看來,出離根本是個大損失。然而,我卻聽說此法此律之中,年輕的比丘們視出離爲寧靜,內心急於出離,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因此正是在出離這個主題上,此法此律與大衆背道而馳。’”
“正是如此,阿難,正是如此。即便我自己在覺悟前、尚爲未悟的菩薩時,雖想到:‘出離善哉。退隱善哉,’ 然而我的心卻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我想:‘是何因緣、是何理由,爲什麼我的心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 接著我想到:‘我還不曾看見感官欲樂的過患。我還不曾思考[那個主題]。我還不理解出離的果報。我對它還不熟悉。那就是爲什麼我的心不急於出離,未視出離爲寧靜,未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
“接著我想到:‘如果看見了感官欲樂的過患後,我思考該主題; 如果理解了出離的果報後,我對它熟悉起來,我的心便有可能急於出離,視出離爲寧靜,趨向有信心、穩步、堅定。’”
“於是後來,在看見了感官之樂的過患後,我探索該主題;在理解了出離的果報後,我使自己熟悉它。我的心急於出離,視出離爲寧靜,趨向自信、穩步、堅定。接下來,遠離感官之欲、遠離不善巧的心態,我進入、安住於初禪: 從遠離中昇起了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
極樂
[佛陀:] “跋提,[聽說]你獨自在林中、樹下、空靜處,反覆大叫 ‘極樂! 極樂!’可是真的?”
[尊者跋提:]“世尊,是真的。”
“你反覆大叫 ‘極樂! 極樂!’時,心裡在想什麼?”
“過去,在我居家時,爲了常享君王的喜樂,我把衛兵部署於王宮內外、城鎮內外、鄉村內外。即便有這等保護、這等守護,我仍住於怖畏——焦躁、多疑、恐懼。但現在,獨自去林中、樹下、空靜處時,我住於不懼、不躁、自信、無畏——不擔心、不困擾,我的需要滿足了、我的心如野鹿(般自由)。這就是我反覆大叫‘極樂! 極樂!’時,心裡所想的。”
接著,注意到那件事的重要性,世尊當時大聲說:
安眠
[佛陀:]“你覺得如何: 假定一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有一棟房子: 山形屋頂、牆內外塗灰、門窗緊閉、無穿堂之風。在屋裡,他有一張馬鬃軟榻: 上鋪一床長羊毛褥、一床白羊毛褥、一床錦繡被、一床卡達里鹿皮毯,頂垂華蓋、側堆紅枕。點一盞燈,四個妻子百般嫵媚,伺候著他。他是否能自在安眠? 或者你認爲如何? ”
[阿羅毗的赫塔迦:]“是,世尊,他能自在安眠。世上的自在安眠者當中,他便是一位。”
“不過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貪欲的身火或心火——受貪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貪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貪欲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者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嗔怒的身火或心火——受怒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怒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嗔怒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年輕人,你覺得如何: 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是否有可能升起癡迷的身火或心火——受癡火的燒灼——他苦惱難眠?”
“是,世尊。”
“然而那些癡火——受其燒灼,那位家主或家主之子苦惱難眠——該癡迷已被如來棄絕、根除,如拔起的棕櫚、生機已失、永不再生。因此,他自在安眠。”
安止
無畏
“有此情形,一個人已棄絕對感官欲樂的貪愛、欲望、喜愛、渴愛、狂熱、執取。接著他重病不起。在重病不起時,他不想:‘唉,我熱愛的那些感官欲樂要離我而去了、我要被迫離開它們了!’他不悲傷、不苦惱; 他不哭泣、捶胸、狂亂。這便是一個面臨死亡時,對死亡不懼不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