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患
過患 Drawbacks
adinava
[編者] 約翰-布列特
[中譯] 良稹
|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眾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7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並登載本版權聲明。 |
感官欲樂的過患
“假定一隻狗,爲虛弱與饑餓所困,路過一座屠宰場,有個技熟的屠夫或其學徒,朝它扔一串骨——刮淨、沾血、無肉。你們覺得如何: 那隻狗,啃著那串骨——刮淨、沾血、無肉——它的虛弱與饑餓可會消解? ”
“世尊,不會。爲什麼? 因爲那串骨刮淨、沾血、無肉。那隻狗除了疲倦與惱怒,什麼也得不到。”
“家主們,同樣地,一位聖者的弟子如此思索:‘世尊把感官欲樂比作一串骨,苦多、絕望多、過患更多。’ 以正明辨如實看清了這一點,他會避免來自多種[因素]、依賴多種[因素]的安寧,培養來自單一[因素]、依賴單一[因素]的安寧,由此止息對世俗之誘的執取/維持,不著餘跡。”
“何爲感官欲樂的誘惑? 比丘們,感官欲樂有五條。哪五條? 藉眼識別之色——愉悅、可喜、迷人、可愛、增欲、誘人。藉耳識別之聲……藉鼻識別之香……藉舌識別之味……藉身識別之觸——愉悅、可喜、迷人、可愛、增欲、誘人。有賴於這五條感官欲樂而生的喜與樂,那便是感官欲樂的誘惑。
“那麼,何爲感官欲樂的過患? 有此情形,一位族姓子從業謀生——無論會計、算師、耕作、商賈、牧牛、箭手、國王隨從,等等——他面對冷、他面對熱、受蚊蠅爬蟲騷擾、風吹日曬、死於饑渴。
“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
“這位族姓子若這般辛苦操勞,卻不得財富,他於是憂愁、悲痛、哀歎、捶胸、痛苦。‘ 我的工作徒勞無獲、我的辛勞毫無結果!’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這位族姓子若這般辛苦操勞,得了財富,他便經歷守護之憂苦: ‘如何不讓國王、盜賊搶走我的財物,如何不讓它給火燒毀、給水沖走、給不孝子孫奪走?’ 正當他守護、看護財物時,它卻給國王、盜賊搶走、給火燒毀、給水沖走、給恨心子孫奪走了。他於是憂愁、悲痛、哀歎、捶胸、痛苦。‘我的財物盡失去了!’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國王與國王相爭、貴族與貴族相爭、僧侶與僧侶相爭、家主與家主相爭、母與子相爭、子與母相爭、父與子相爭、子與父相爭、兄弟與兄弟相爭、兄弟與姊妹相爭、姊妹與兄弟相爭、友與友相爭。接著,他們在爭執、爭鬧、爭論時,以拳、以土塊、以棒、或以刀相互攻擊,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 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人們執起劍盾、架起弓矢、聚爲兩陣、沖進戰場,一時矢矛紛飛、劍光閃閃; 在那裡他們爲矢矛刺傷、被刀劍砍頭,招致死亡與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再者,正是以感官欲樂爲由、以感官欲樂爲源、以感官欲樂爲因、只爲了感官欲樂,人們執起劍盾、架起弓矢、沖擊陡滑的堡壘,一時矢矛紛飛、劍光閃閃; 在那裡他們受沸牛糞潑撒、被重物砸扁、給刀劍砍頭,招致死亡或如死之痛。因此,感官欲樂的這個過患,即時即地可見的這一堆苦,也以感官欲樂爲因……
“那麼,何爲感官欲樂的解脫? 凡是平息對感官欲樂的貪愛、放棄對感官欲樂的貪愛,那便是感官欲樂的解脫。”
形色的過患
“比丘們,何爲形色之誘? 假定有一位貴族、婆羅門、或家主階級的少女,十五六歲、不高亦不矮、不胖亦不瘦、不黑亦不白。她的美貌與魅力可是在最盛之時?”
“世尊,是的。”
“凡有賴於該美貌與魅力而昇起的喜與樂: 那便是形色之誘。
“那麼,何爲形色之誘的過患? 有此情形,人們可能後來再見同一位女子八十、九十、百歲之相: 衰老、如櫞木般彎曲、佝僂、持杖、抖索、衰弱、豁牙、白髮、少髮、禿髮、皮皺、肢體多斑。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便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在病患、痛苦、重疾之中,臥於屎尿之污、靠他人抬起放下。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棄屍墳場——一日、兩日、三日,腫脹、青紫、腐爛。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再者,人們可能再見同一位女子棄屍墳場,爲烏鴉、鷹鷲、爲狗、土狼等動物啄食……骨骼尚有血肉、以筋相連……骨骼血肉盡失、以筋相連……骨腱分離、散亂四處——此處手骨、彼處足骨、此處腓骨、彼處腿骨、此處臀骨、彼處椎骨、此處肋骨、彼處胸骨、此處肩骨、彼處頸骨、此處腭骨、彼處齒牙、此處頭骨……骨色發白如螺殼、經年堆積……化爲粉末……你們以爲如何: 是否她昔日的美貌魅力已然褪盡,過患顯現?”
“世尊,是的。”
“比丘們,這也是形色之誘的過患。
“那麼,比丘們,何爲出離形色? 平息對形色的貪愛、放棄對形色的貪愛,那便是出離形色。
“凡不能如實明辨形色之誘惑爲誘惑、形色之過患爲過患、形色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實明辨形色之誘惑爲誘惑、形色之過患爲過患、形色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形色、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形色: 那是可能的。”
感受的過患
“那麼,比丘們,何爲感受之誘?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遠離感官欲樂、遠離不善巧心態——進入、安住於第一禪那: 由遠離而生起喜與樂、伴隨著尋想與評量。那時候,他無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雙方。他有一種徹底無害的感受。我告訴你們,此無害之受,乃是一切感受中的至高誘惑。
“接著這位比丘,隨著尋想與評估的平息,進入、安住於第二禪那; 由沈靜而生起喜與樂,隨著尋想與評量的消退、知覺匯合起來——有了內在確定……隨著喜的消退,他保持著寧靜、有念、警覺,身體敏感於樂。他進入、安住於第三禪那,對此聖者們宣告:‘寧靜、有念,他有了愉快的居處’……隨著樂與痛的放棄——如先前喜與苦的消退一般——他進入、安住於第四禪那: 寧靜與念住達到純淨,既無樂、又無痛。那時候,他無心傷害自己、傷害他人、或傷害雙方。他有一種徹底無害的感受。我告訴你們,此無害之受,乃是一切感受中的至高誘惑。
“那麼,何爲感受的過患? 感受無常、有苦、可變: 這便是感受的過患。
“那麼,何爲出離感受? 平息對感受的貪愛、放棄對感受的貪愛,那便是出離感受。
“凡不能如實明辨感受之誘惑爲誘惑、感受之過患爲過患、感受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不可能的。然而,凡能如實明辨感受之誘惑爲誘惑、感受之過患爲過患、感受之出離爲出離的僧侶行者,他們自己理解感受、或以此真理激勵他人藉修持了解感受: 那是可能的。”
色身的過患
“那麼,何爲對過患的辨識[認知]? 有此情形,一位比丘——來到野外、樹下、空靜之處——如此思索:‘這色身有諸多痛苦、諸多過患。在這色身裡會昇起諸多疾病,如: 視力病、聽力病、鼻病、舌病、體病、頭病、耳病、口病、牙病、咳嗽、哮喘、粘膜炎、熱病、衰老、胃痛、昏迷、痢疾、流感、霍亂、麻瘋、疔瘡、輪癬、肺結核、癲癇、皮膚病、癢癥、痂、乾癬、疥瘡、黃疸、糖尿、痔瘡、瘻管、潰瘍、膽症、粘液症、風症、體液症、氣候症、身體照顧不周之症、外傷、業力病、冷、熱、餓、渴、排屎排尿。’ 他這般地專注於色身的過患。這便稱爲對過患的辨識[認知]。”
老、病、死、雜染的過患
“這四種追求是尊貴的。哪四種? 有此情形,一個人,自己會衰老,意識到衰老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不老、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會染病,意識到染病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無病、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會死亡,意識到死亡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不死、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自己有雜染,意識到雜染的過患,尋求脫離枷鎖、無雜染、無上的止息: 即解脫。”
瞋怒的過患
一切可執取現象的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