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表的舉止就是內心的顯現
歡迎從四面八方來的居士菩薩們到東華寺來過春節、來發心。我們東華寺是一個新建的寺廟,2006年開工,2008年主體工程完工,並舉行慶典。一晃五六年過去了。這些年來常住出家師父和居士們都在用心完善管理。其實,與其說完善管理,不如說完善思想,統一思想。思想不統一,管理怎麼抓得好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大家帶著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走到一起,怎麼可能管理得好呢?只有思想統一、價值觀統一了,才可能做到統一管理,才能管理好。我們常聽說某某團體像一盤散沙,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沒有共同的目標,沒有凝聚力、向心力,所以就成了一盤散沙。我們也常聽到「萬眾一心」這個詞,為什麼萬眾能一條心呢?因為大家的價值觀相同,所以就不存一盤散沙的情況,也不存在不好管理的問題。要統一管理,首先要統一一條心,統一價值觀。價值觀不統一,團隊是無法建立的。
我們學了佛,如果不認可佛的思想,無論出家還是在家,都是很痛苦的。比如有些出家師父不願意上早晚殿,不願意誦經、拜佛,你的價值觀就和佛的價值觀不一樣,和其他和尚的價值觀不同。可是你又出了家,待在寺廟裡,所以你就痛苦。而作為居士,見到三寶要合掌、鞠躬、問訊,你不習慣,也會覺得痛苦。我們大家能走在一起,是因為我們的價值觀相同。價值觀不同,在一起多痛苦啊!
有些出家人認為做事就影響他修行,就不能成佛。只有不做事,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誦經、打坐,搞自己的一套,才是修行,才能成佛。其實,叫你做事,也不會讓你永遠做事;讓你閉關、誦經、打坐,也不會永遠讓你閉關、誦經、打坐。不管以哪種形式修煉,都是階段性的。如果出家人整天忙忙碌碌的都在做事,那我們出家幹什麼呢?我不出家是忙忙碌碌地做事,出了家還是忙忙碌碌地做事,我幹嘛要出家呢?但是,如果你出家就是為了穿上這身衣服躲在山洞裡、房間裡與世隔絕,閉關修煉,那你也沒有必要出家。你穿著在家人的衣服,一樣可以住茅棚、住山洞修煉。一個修行人就應該以多種形式修煉,讓自己成為多面手,能以不同的面孔出現在不同的眾生面前。所謂的修行,就是能適應各種環境、各種場合、各種不同的眾生。
今天下午我聽到一位居士說:「我媽很固執。」當時我突然悟到一個道理,不是「我媽」固執,而是「我」固執。如果「我」不固執,「我媽」跟誰固執呢?你說萬行上師好發火,如果你做得對,做得好,萬行上師跟誰發火呢?大家彼此之間就像黑板和粉筆字的關係,是互相襯托,互相起作用。如果沒有黑色的背景,怎麼能襯托出白色的粉筆字呢?我們說誰誰固執,其實還是我們自己固執,我們自己不夠圓融,才導致對方卡殼。對方卡殼了,也卡住了我們。所以兩個固執的人在一起做事,肯定沒辦法順利進行。如果兩個人中有一個修為高,圓融,不固執,就不會出現卡殼、僵持的情況。
所以我們以後千萬別說:「我母親很固執。」「我師父好發火。」「我老闆太嚴厲。」你要問問你自己:我母親為什麼固執?我師父為什麼發火?我老闆為什麼嚴厲?如果我做得對做得好,我很圓融有智慧,我母親跟誰固執呢?如果我瞭解了母親的心理,理解了母親的心意,能「對症下藥」讓母親開心,母親還會固執嗎?
其實兩個人在一起犯錯誤,是因為兩個人的智慧都不夠。如果一個人有智慧,錯誤肯定不會產生或者延續。就像古人說:你和一個傻子同時走在一條獨木橋上,是你給傻子讓路,還是傻子給你讓路?兩個人的關係僵持了,誰有智慧,誰有心量,誰的境界高,誰先妥協,誰先改變心態,變換手法,誰就先解脫了,彼此的關係就不會僵持下去了。只有笨的人、固執的人、我執重的人才會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願意改變。因為拋棄了自己觀點,他的內心就沒有立足點,沒有依靠了。所以他不敢拋棄,不敢空掉,不敢變成無我,總是死死地抓住自己的觀點。
春節到了,大家又要忙上半個月。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我們才能認清自己,看清別人。平時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不做事,彼此都看不清對方,認識不透對方。只有在做事的時候,才能看清彼此,認清彼此。我們很難有機會碰到事情,當機會來了,我們就要把握住機會,把自己的心態調到最佳。做事就是在修理自己的心,就是把自己的心拿出來給大家看。
我們通常說學佛是為了起用。其實就寺廟這點事,誰都能做好。只要你想做,沒有做不好的。尤其是東華寺的常住,春節期間來了很多信徒,大家要用最好的笑容和心態面對新來的客人。因為你的一舉一動會給新來的客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家要活在當下,把握好每一個當下,不要把希望寄託在下一個當下。否則,你哪一個當下都把握不好。有的人認為:我這個當下沒有把握不好,下一個當下有可能把握好;我今天沒有把握好,明天有可能把握好。從理論上講似乎有道理。但事實上你這個當下沒有把握好,下一個當下也很難把握好;你今天把握不好,明天也把握不好。因為這一個當下也代表了下一個當下,今天也代表了明天。這個當下你內心有把握不好的力量存在,下一個當下你一樣會把這個不好的力量延續到下一個當下;今天你內心有把握不好的力量存在,明天你一樣也會把今天這個不好的力量複製到明天。只有大根器、大氣魄的人才會說一不二,當下就改變,明天就變成與今天截然不同的人。
凡是長相比較圓潤的人,做事也圓融。長得有棱有角、五官很有立體感的人,做事棱角也特別多,很容易卡殼。內在圓融,外表就圓潤,內外會互相滲透、互相影響。如果你每天都渴望自己圓融,內心始終保持這個心念,久而久之,你就真的會變得圓融、柔和,相貌也會變得圓潤。
有些人學了佛之後怕做事。其實你打坐、誦經、唸佛、拜佛也是在做事。如果你厭惡做外面的事,內心的事——打坐、誦經、冥想等,你也不會願意去做。無論是外在的事,還是內在的事,都是心在做。你的心不喜歡外在的事,也就不喜歡內在的事;喜歡內在的事,也就喜歡外在的事。我們大家能走在一起,能有共同的信仰,做外在這點事,難道還能難住我們嗎?
你們有什麼想法可以跟領導反映。你跟一個人說,他不聽、不信、不做,你可以跟兩個人、三個人說。你能不厭其煩地說,不厭其煩地反映,這本身也是修行。我經常說看一個人的修行怎麼看?就看他的責任心。你對外面的事情負責,是因為你內在有一顆對自己負責的心。一旦這個力量由外轉向內,在你修道的時候,你也會對自己負責。其實說把心收回來,這只是一個方便善巧的說法,實際上心根本不存在發出去、收回來之說,因為內外是一體的。你會做外在的事情,說明內在有一個「會」的力量。人、事、物不存在內外,它們是一體的。雖然表現的形式不同,但顯示的是同一個東西、同一種力量。因此,想看你的內心,就看你的外表;看到你的外表,也就看到了你的內心。所以修行到了最後,就是看我們的言行,看我們的舉止。
春節期間,養正堂的門晚上要打開,要有人值班。來了這麼多信徒,大家不可能那麼早睡覺,總要有可以喝茶聊天的地方,願意打坐的人晚上可以去養正堂打坐,願意坐在一起探討佛法的,要給他們提供地方和方便。常住的法師們也不要躲在自己的房間裡,否則信徒們想向你們請教問題也找不到你們。春節期間不正是鍛鍊口才很好的機會嗎?試著把肚子裡的東西往外倒一倒,看看自己內在有多少東西。你不倒,總以為自己內在有很多東西。
居士問:師父,您好。您的書中說我們每個人都有貪嗔痴,但我們又必須對自己坦誠。我不知道如何把握這個度,請師父為我開示。謝謝!
上師:有貪嗔痴,你就承認,不要否認。貪心也是一種力量,嗔心也是一種鬥志。但我們要把這股力量導引到正確的地方,讓它以正能量的形式表現出來。其實能量只有一個,不存在正和邪,但表現的形式存在正和邪。你表現的形式對了,這個力量就變成正能量的顯示;表現的形式錯了,這個力量就變成負能量的顯示。還是要多做事啊,只有多做事,多磨練,才能把握好這個度。
一個人的修為只有在他做事的時候才看得出來。比如我閉了這麼多年的關,在閉關期間,每年都有一次辟榖,每次辟榖至少半個月不吃飯,有時一坐就坐兩天,都不動。那你們說我有禪定功夫了吧?可是我一出來做事,碰到習氣重的信徒、徒弟,不是一樣打罵嗎?為什麼我的禪定功夫那麼高,我的修為卻這麼差呢?一個人的修為單靠誦經打坐是煉不出來的。修為好是怎麼煉出來的呢?你和人過招過多了,你的修為就出來了;你借事煉心煉多了,你的修為就提升了。只有做事才能讓我們變得完善完美。因為你做的事越多,你適應的就越多,你的功德福報也就越多,你悟的道理才多,證的境界才高。你越把自己封閉起來,你的我執會越重,你的力量也會越小。
為什麼你這裡也不適應,哪裡也不適應呢?就是因為你內在不會變化,你沒有把自己變成多面孔、多面手。如果你的內心能千變萬化,就不存在這裡不適應,那裡不適應的問題。為什麼佛菩薩有千手千眼、千百億化身呢?這個千百億化身是多重的意思,不僅是你能變化成千百億個面孔,不同的人來到你的面前,你能用不同的方式去迎接和面對,你不就有千百億化身了嗎?只有變,你才能適應,才能存活,才能發展;不變,你就不適應,不能發展,你也就「死」掉了。一個人之所以一輩子做事都做不起來,或者做起來又倒掉了、失敗了,就是因為他沒有變,不會變,或者變的力度不夠。實際上變的目的是為了不變,你要想不變,就要先學會變。我們東華寺的家風就是「借事煉心」。修道就要發心。什麼叫發心?發心就是奉獻,發心的目的就是為了煉這顆心。
轉錄來源: 外表的举止就是内心的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