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和光明相遇,先接納你的陰影


2015-4-14 05:55| 發佈者: 心探索| 原作者: 心探索編輯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在人性中,我們都有貪婪、恐懼、脆弱等等的陰暗面。從小,我們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要改掉自己的「缺點」,要做得「完美」。然而殊不知,追求完美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迷障。如何面對陰暗面?它是我們的「敵人」還是「朋友」?

你所逃避的痛苦是你要尋找的鑰匙

黛比-福特: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越壓抑自己的陰影,它便越想喚起我們的注意

心靈的陰影包括了許多層面:膽怯、貪婪、惱怒、自私、懶惰、醜陋、輕浮、脆弱、報復心、控制慾……總之,那些存在於我們身上,而我們又往往極力掩飾和壓抑的特質,全都屬於陰影的範疇。

這些特質並不會因為我們的否認而消失,只會在潛意識中隱匿起來,悄悄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同感。當我們偶然接觸到自身陰暗面的時候,第一反應往往是想要逃避,想撇清與這些「消極」特質的關係,哪怕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也在所不惜。然而,恰恰是這些特質最需要我們關注,因為它們可以給我們帶來最寶貴的收穫。

如果我們故意忽視「消極」特質的存在,它們就會儘量喚起我們的注意,當我們的注意力稍微鬆懈的時候,它們就立即從潛意識裡重新浮現出來。為了壓抑它們,我們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而這種付出完全沒有意義。

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把陰影形容為「每個人背上負著的隱形包裹」,我們在長大成人的過程中,會把越來越多的東西塞進包裹裡。布萊認為,在生命的前幾十年裡,我們總是努力想把包裹填滿,而在生命的後幾十年裡,又會努力把包裹清空,減輕肩上的負擔。

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我

大多數人都對自己內心的陰暗面感到恐懼,不願正面以對,殊不知,只有擁抱心靈的陰影,找回完整的自我,才能獲得真正充實幸福的生活。把「知識」和「經驗」混為一談,或許是信息時代人們最大的誤區。我們往往覺得自己「知道」某件事情,於是就不願去切身體驗。對內心陰暗面的探尋,並不是知性的活動,而是用心去體驗、去感覺的過程。

許多人參加過心理培訓課程之後,覺得自己已經什麼都知道了,但是他們並沒有用心去體驗自我,所以也沒有任何實質性的收穫。要追求光明,就必須體驗陰暗;要追求自由,就必須體驗完整的自我。這樣的體驗過程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長期的、連續的。

不管你承不承認,既然你是人,內心就必然有陰影。如果你自己意識不到的話,不妨問問你的家人、朋友或是熟人,讓他們把你心中的陰影指給你看。我們總以為自己可以把陰暗面掩飾得天衣無縫,但是那些被我們刻意壓抑的特質,總能找到機會顯露出來,讓周圍的人們看見。

榮格:金子總是隱藏在暗處

承認和接納完整的自我,意味著平等對待自己的每一項特質,既不刻意彰顯,也不刻意壓抑。單是大聲說出來「我知道我的控制慾很強」並不夠,我們還必須瞭解控制慾能給我們帶來什麼,接受它的餽贈,用包容的眼光來看待它。

很多人以為,天賜的東西必然是完美的。實際情況則截然相反。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須擁有完整的自我,而完整是美與醜、善與惡、積極與消極的調和。只有接納了自己內心的陰影,我們才能得到它的餽贈,這就是榮格所謂「金子總是隱藏在暗處」的含義。

內容選自:《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保羅•費里尼:接納自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當你愈想搞清楚,問題就愈是「剪不斷,理還亂」

對一切生活裡已發生或未發生的事物,你終日奔命,勞神役形,以至於無暇品嚐那些經驗的種種況味,甚至連自己的喜悅或痛苦,憤怒或悲傷,都幾近麻木不仁,這實是一大遺憾。你浪費太多時間向外尋求問題的解答,其實,你只需花些時間與自己共處,答案自然會浮現出來的。

學習與自己的經驗共處,並非要你「搞清楚」問題的癥結何在;與它同在,也不是要你去分析它,而只是要你承認自己根本搞不清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你若不能與它共處,通常就會將它「理念化」而藉機逃避。

你原本時時刻刻都能接收到訊息,它會幫你的生命之舟轉舵,讓你回歸正確航道。但你不肯花點兒時間「臨在」並「傾聽」,自然就很難聽到那些訊息。諷刺的是,當你最需要保持安靜去傾聽時,卻往往在驚惶失措地想盡辦法去「解決」問題。

起初,你或許還不明白,但不久你就發現,當你愈想搞清楚,問題就愈是「剪不斷,理還亂」。總有一天,你會放棄慣有的運作方式,那時,你會開始反問:「為何我仍停滯在這個過渡期呢?我是否需要改變自己的生命重心呢?」到那時,你才會試著去聆聽答案。

愈懂得傾聽內心的聲音,就愈知道該如何與所遭遇的事件去「共處」

一般而言,當你身處衝突的航道時,通常會接到這類答覆:「放慢腳步,看看四周,或許你已經偏離了心目中真正想去的地方。」這個答案,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出奇之處,卻足以幫你推向下一步。放慢腳步,看看四周,表示你已經開始自我修正了。

當你的生活全都順暢無礙時,你通常不會想到自我修正的,非得等到波濤洶湧,你才可能暫停步伐,重新思考你的航道。這個適時的反省,很可能為你的生命帶來巨大的轉變。因為,當你處處碰壁,走投無路時,你唯一能去的地方,就是進入自己的內心。

我無意要你每天冥想兩小時,我也沒說定時的冥想毫無幫助,我只是說,在生活的某些階段,你需要安靜下來,學習傾聽。你若學會珍惜那些時刻,就不至做出日後讓自己懊惱的事情。你愈懂得傾聽內心的聲音,就愈知道該如何與所遭遇的事件去「共處」。這樣,你才能與生命攜手共進,心甘情願地參與生活,並充分體會自己的遭遇。

生活既非祝福你,也非懲罰你,它只是與你合作共事

你若不肯花時間與自己的經驗共處,便會感到自己就像是所有遭遇的受害者。這真是天大的自欺:在那當中,你把自己的遭遇當成必須克服而且能夠操縱的事,你的經驗若不符合你的期待,便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合理的懲罰。事實絕非如此,相反的,你所經驗到的,不過是你想去操縱生活而帶來的負面結果,僅此而已。

你尚未對自己的遭遇敞開心胸,既沒有與它建立持久的聯繫,也沒有與它溝通,難怪你老是對生命感到愛恨交織。它若聽你的話,你就愛它;它若違逆你的指揮,你就恨它。你的經驗一向是這樣「非黑即白」,生活對你,若非全然的祝福,就是全然的懲罰。

其實,生活既非祝福你,也非懲罰你,它只是與你合作共事,促使你早日覺醒出自己的本來真相。生活是你的導師,它不斷給你回饋、給你修正的機會,只是你不去聽而已。

生活給你的功課都是為了讓你早日看到自己的真相

決心聆聽,就表示你願意接受生活作為你的人生夥伴,表示你接受了「思想、行動和修正」這一套人生舞步,表示你已經把一切遭遇都視為學習過程中生動有趣的必修課程了。

真愛不會改變,它的存在絲毫不受愛的外在形式所限。這個永恆不變、無所不在且無形無相的愛的源頭,一直就在你內。你的信心只能放在這個源頭上,因為這種愛經得起千錘百煉,遠遠超過你所認識的一切事物。

內容選自《寬恕就是愛》

編輯:賈琢


[1]轉錄來源: 想和光明相遇,先接纳你的阴影 - 分享 - 心探索